聊城市水利局组织起草了《聊城市现代水网规划(2022-2035)》(征求意见稿),现将规划草案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期为30日,自2022年9月28日至2022年10月27日。公示期间如对《聊城市现代水网规划(2022-2035)》(征求意见稿)有意见或建议,请将具体意见以邮件方式向市水利局反映。
联系电话:0635-8210905
电子信箱:lcssljfgk@lc.shandong.cn
聊城市水利局
2022年9月28日
聊城市现代水网规划(2022-2035)
(征求意见稿)
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聊城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2022年9月
前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等一系列目标。江河湖库水网格局是水资源配置、水利保障的基础,积极开展现代水网工程建设,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采取合理的疏导、沟通、引排、调度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或改善江河湖库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对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聊城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作为黄河和大运河交汇城市,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两河明珠”的美称。为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提升聊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环境、水文化景观等涉水事务的建设管理水平,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建设功能复合的现代水网为着力点,促进形成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安全高效保障、生态环境持续健康、景观功能丰富多样的水利发展新局面,为保障聊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六个新聊城”的建设目标提供支撑
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近期2025年,远期2035年。规划范围为聊城市域范围,重点规划区为聊城中心城区。
目 录
一、水网基础
(一)基本水情
(二)水网建设基础分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发展目标
五、总体布局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可靠的资源配置网
(二)强化河湖安澜的防洪减灾网
(三)创建景明人和的生态景观网
(四)打造秀美宜居的中心城区网
(五)构建智能高效的智慧水利网
(六)推进现代化水利治理体系建设
七、重点项目投资规模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快规划落实与组织
(三)强化资金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
一、水网基础
(一)基本水情
1、水资源概况。聊城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55.9毫米,年际年内降雨量极不均匀。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1.4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为9.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3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7.95亿立方米。客水引水指标为9.72亿立方米,包括引黄指标7.92亿立方米、引江指标1.8亿立方米。
2、河湖水系。聊城市河流密集,水系众多,可分为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金堤河、卫河和卫运河等国家级大型河道分别在我市的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西部沿境而过。徒骇河、马颊河从西南至东北纵贯全市。其中黄河、金堤河属黄河水系,其余水系均属海河水系。黄河、卫运河常年流水,徒骇河、马颊河及金堤河等均为季节性河道。流域面积10km²以上的河流200多条,100 km²以上的河流有39条,经过多年持续开展河湖渠系综合治理,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集防洪、灌溉、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五横六纵”骨干水网体系。
3、水利设施。聊城市水利设施丰富,境内有四个大型灌区(彭楼灌区、陶城铺灌区、郭口灌区和位山灌区)及配套基础设施,15座中小型水库。现状过闸流量1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水闸737座,橡胶坝4座,泵站226座,设计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拦河闸坝70座。全市天然湖泊较少,多为历史形成或近期挖掘,主要湖泊有东昌湖、鱼丘湖、洛神湖、双海湖等21处,水面面积约45平方公里。
(二)水网建设基础分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20年聊城市本地地表水资源占总供水量的11.07%,地下水与外调水占比高达85.18%,其他水源仅占3.75%。2020年聊城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高达78.75%,工业用水占比9.29%,居民生活用水占比8.66%,人工生态与环境用水仅占用水总量的3.3%。
2、防洪排涝现状。
聊城地区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是山东省历史上遭受洪涝灾害最多、最重的地区之一。聊城洪涝灾害有以下几个特点:周期性、连续性、突发性、季节性。年际内一般是夏秋多涝,在大涝年和特大涝年内又具有暴雨集中,夏秋连涝的特点。据史料记载,自清代1644年至1990年的347年间,聊城市有121年出现雨涝。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较大雨涝灾害10次。
马颊河、漳卫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徒骇河仅城区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金堤河尚未全线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聊城境内流域面积达100km2以上35条中小河流,多年未经系统治理,防洪标准偏低,距离全线2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一定距离。
3、水生态环境及景观建设现状。
近年来聊城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4个省控以上考核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水环境质量指数改善幅度列全省第1位,水环境目标达标指数并列全省第4位。共创建7条省级和16条市级美丽示范河湖;位山灌渠6公里东西连渠,使沉沙池变成风景优美的位山黄河公园,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初步实现从“遍地流沙”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变;累计推进压采地下水1.27亿立方米,封井544眼,地下水超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防治持续发力,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个、生态清洁小流域1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有力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4、中心城区水网现状。
中心城区水文化景观资源丰富,小运河、徒骇河穿城而过,东昌湖、望岳湖水域面积广阔,形成“城中有水,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江北水城风貌。近年来,中心城区先后完成了包含东昌湖、徒骇河、小运河、新水河、青年渠、小湄河、湖南河、南水北调干渠、位山二干渠在内的多条河湖的建设与改造。助推聊城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等称号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品质,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
现状中心城区有排涝河道共18条,部分河道仍存在堵点淤积、断面束窄等。现状泵闸数量较少,周公河、班滑河、聊位河等城区排涝河道直接汇入徒骇河,无控制性泵站、闸门等排涝设施。且中心城区暂未划分排涝分区,排涝体系尚不完善。
聊城市城区现状排水体制为截流式合流制和分流制并存,排水管网总长度为988.92km,其中雨水管长度为388.84km,污水管长度为407.58km,合流管长192.5km,原雨污合流区域,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现状拥有污水处理厂8处,污水厂处理能力37.5万t/d。
5、智慧水利建设现状
聊城市已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广、监测内容丰富的水利感知体系,现有固定的土壤墒情监测站21处、水文雨量监测站166站、骨干河道重点水质站22处以,地下水监测站86处。已利用“市电子政务云”整合了数据资源、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等建设成果,形成了水利-政务混合云建设的模式。同时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城市水利、水土保持和灌渠管理等方面相继建成了一批数据库。在业务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河长制管理系统和水利视频监控平台;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建成了以“灌区一张图”为核心的智慧灌区E平台,可自动采集、传输灌区水情、工情、墒情等信息;市河道管理服务中心建有实时信息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部分水闸建有自动控制系统;部分县区建有水价改革信息系统,部分水库建有信息系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禀赋条件不足,引江水资源消纳率较低,本地雨洪资源与中水资源利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聊城市本地水资源量不足,对外调水与地下水依赖较大,随着引黄指标的趋紧,地下水开采压减,引江水对于聊城的重要性加大,因此亟需提升引江水消纳能力。同时需依托水网建设,加强水资源集蓄工程建设与再生水利用,提升供水能力。
2、工农业节水潜力大,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尚不完善。聊城市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8%左右,农业节水水平提升对聊城用水总量刚性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业用水效率具备较大提升潜力。近年来,聊城市陆续开展了骨干河道治理,但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尚未形成,水源间的多源互补尚待加强,亟需通过水网建设完善现有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3、防洪减灾能力仍需加强改善。四大骨干河道仍未全线达标,且存在堤防坡后渗水及险工段,堤顶道路多段尚未硬化等情况。中小河流部分河段防洪标准偏低,且多年未经系统治理。众多乡镇地势低洼,存在末端渠系淤积堵塞,河槽被耕种占用等现象。聊城境内坑塘水面众多,现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较大洪水调蓄潜力。
4、水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河道部分河段存在水质不达标现象;部分镇区及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雨污合流、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现象;部分河道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部分有水河道水环境质量整体不高,生态基流保障程度不足。多数河道存在河道淤积、河道生态系统退化、河岸缓冲带不足等情况。黄泛平原风沙区、引黄灌区沉沙池区等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治理尚未完成,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为突出。农村末级渠系、坑塘淤塞,整体水生态状况有待改善。
5、中心城区水网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现状排涝河道数量较少,水系格局仍不完善,且存在河道堵点淤积;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内涝时有发生;多数现状河湖按照城区防洪或排涝要求进行了整治,但仍存在部分河湖整改标准不高,整改不彻底的现象,如小湄河(黑龙江路以北段)、周公河(小运河—徒骇河段)等河段仍未进行系统性整治,河道生态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河渠仍存在驳岸硬质化程度高、绿化通透性不足等问题;部分滨水空间功能单一,空间可达性弱,亲水性不高,未能展现现代水城的风貌。
6、智慧水网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县(市区)及各单位各自为战偏重于各自专业、各自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大部分水利单位虽然建设了各类模块,但是不同软件系统之间难以兼容,导致数据无法沟通、共享,形成数据孤岛。在生态流量监测、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监控等方面处于人工或空白状态,监控手段自动化程度不高。
7、现代化治理体系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聊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作的主要矛盾也将从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问题,逐步转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服务”的系统治理,要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水环境治理能力、水生态修复能力、水安全的保障能力。综合运用制度、法规、技术、经济等多种手段,强化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与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建设加速崛起的富强新聊城、建设敢为人先的创新新聊城、建设近悦远来的开放新聊城、建设时尚宜居的美丽新聊城、建设安定和谐的幸福新聊城、建设昂扬向上的奋进新聊城”六个新聊城的建设目标,开展聊城市现代水网规划,以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互联互通、库河同蓄、五水统筹、河湖秀美、生态宜居”的水网体系,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保障聊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内涵与建设品质。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紧紧围绕更好满足聊城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水利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强化水网在塑造景观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美丽水系,塑造有自然历史文化禀赋的滨水空间景观,展现聊城“江北水城”特色的城市魅力,实现人水和谐,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以水系的承载能力为规划约束条件,力求有利于水系综合功能持续高效发挥,实现水系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厉行节约、高效节水放在突出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红线为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控地下水资源开发强度,合理配置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生态为基,绿色发展。尊重水系的自然属性,严格河湖水域空间管控,保护、恢复、修复水生态系统,以水网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实现绿色开发,人水和谐。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中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发展的首要位置,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依托聊城的特色文化旅游,培育壮大文旅、生态经济,助力建设聊城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绿色发展。
(四)系统治理,统筹兼顾。统筹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问题,协调好区域与流域、流域上下游的关系。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把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兼顾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需求,按“多规合一”要求统筹谋划现代水网格局。
(五)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河湖岸线保护蓝线、水生态红线制度,强化河湖库、水资源、水工程的监管,提升管理能力。形成全社会一致参与建设的新格局,确保水系空间的公共属性,实现水系空间里水、土资源互补、集约、高效利用,价值重塑的目的。
四、发展目标
打造“库河联调,五水统筹”的水资源配置网,“蓄排结合,系统防护”的防洪减灾网,“河湖秀美,生态宜居”的生态景观网,“智慧高效,功能完备”的智慧水利网,加强水网综合功能的提升,最终形成“互联互通,四网融合”的现代水网体系。
到2025年,聊城市级水网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持续健康,水文化景观体系逐步完善,水网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
(一)水资源配置。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75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加强灌区节水工程建设,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5%,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10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通过水网连通工程、水源工 程建设,现代供水水网体系和多水源保障格局进一步完善。
(二)防洪减灾。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金堤河干流防洪能力全线达标,四大骨干河道防御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系统治理18条重要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基本全线达标。易涝村庄治理比例达到20%。治理坑塘1400个,坑塘湖泊调蓄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新建4条排涝河道,清淤疏浚3条河道,新建闸门1座,城市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防洪除涝更加通畅。
(三)水生态景观。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优良水体比例稳步提升;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部分超采区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正常年份基本实现全市地下水采补平衡;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5.05%;重点河段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景观显著提升;建设“聊城都市区”碧道环线,完成碧道沿线的生态节点、水美乡村示范点等的建设。
到2035年,“一心两廊、五横六纵、六湖多点、河网互联”的聊城市现代水网格局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完善,河湖安澜的防洪减灾工程基本达标,景明人和的水生态景观格局基本建成,智能高效的智慧水利体系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实现现代城市防洪保安、生态保护、人水相亲、文化鲜明的生态水系规划目标。
专栏1 聊城市现代水网规划主要指标标
序号 | 分项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1 | 用水总量(亿m³) | 14.73 | 21.75 | 26.1 |
2 | 地下水开采控制量(亿m³) | 8.47 | 8.47 | 8.47 |
3 | 万元GDP用水量(m³/万元) | 80.7 | 72.63 | 51.68 |
4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³/万元) | 23.5 | 22.3 | 20.1 |
5 |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 0.6364 | 0.6364 | 0.66 |
6 | 城乡供水一体化率(%) | 75 | 100 | 100 |
7 |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25 | 55 | 60 |
8 |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 | 98.5 | 98.5 | 100 |
9 |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 12 | 9.6 | 8 |
10 | 国控断面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25 | 40 | 100 |
11 | 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100 | 100 | 100 |
12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8 | 100 | |
13 |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 - | 90 | 95 |
14 | 水土保持率 | 94.69 | 95.05 | 98.69 |
15 | 马颊河、徒骇河及漳卫河干流防洪标准 | 50年一遇 | 50年一遇 | |
16 | 金堤河干流及支流河道防洪标准 | 20年一遇 | 20年一遇 | |
17 | 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 20年一遇 | 30年一遇 | |
18 | 其他区县排涝标准 | 10年一遇 | 20年一遇 | |
19 | 中心城区管网排水标准 | 2年一遇 | 2~5年一遇 | |
20 | 重要地区网排水标准 | 2年一遇 | 5~10年一遇 | |
21 | 地下通道及下沉式广场网排水标准 | 2年一遇 | 20~30年一遇 | |
22 | 中心城区景观河道比例(%) | 50 | 75 | 100 |
23 | 碧道建设总长度(km) | 160 | 830 | |
24 | 碧道两侧2km范围内特色资源的连通度(%) | 80 | 95 | |
25 | 城镇段、郊区段碧道独立游径的连续贯通率(%) | 70 | 80 |
五、总体布局
聊城市河湖水系众多,经过多年持续开展河湖渠综合治理,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防洪、灌溉、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五横六纵”骨干水网体系。在此基础上,衔接山东省现代水网布局,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系格局特征,进一步完善次级支流水系沟通,加强堤防、水利工程等支撑性工程建设,强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构建“一心两廊、五横六纵、六湖多点、河网互联”的现代水网格局。
一心两廊:形成以东昌湖、小运河等中心城区水系为核心的水系核心区,中心城区水系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水系的景观、生态、文化功能,构建北方水网城市典范;以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干渠)、黄河为主体,加强河道与滨河空间的系统整合建设,形成聊城市域内以两河为主体资源、环境、生态、景观、文化复合功能廊道,在突出两河水利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对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的挖掘,塑造聊城“两河明珠”城市特色。
五横六纵:加强现状五横(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的综合整治工作,开展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强化骨干河道的水资源供给及防洪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五横”河道生态建设,提升河道对聊城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支撑功能;持续发挥六纵(南水北调干渠、京杭大运河、位山一、二、三干渠、彭楼干渠)对水资源调配功能的效应,以六纵河道为基础,形成聊城市域骨干输配水体系。
六湖多点:合理发挥六湖(东昌湖、双海湖、金水湖、塔湖、鱼邱湖、洛神湖)在水资源集蓄、防洪调蓄及城市人居环境提升方面的功能;结合区域骨干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拦蓄工程建设,构建可调可蓄的河网拦蓄节点;充分利用现状及规划建设的多个平原水库,形成区域水资源调蓄节点;加快坑塘的治理,提高坑塘的调蓄能力,支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防洪功能提升;依托河湖水系网络,加强河道及滨河空间、湖塘的景观生态整治,构建依托河网、多点布局的生态景观廊道。
河网互连:加强河网、湖塘等水系之间的连通,提升河网对水资源滞蓄、防洪调度方面的基本功能;加强河网水系、滨河空间的生态、景观建设,依托水网体系,发挥河网水系生态保育、环境净化、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的功能。
(一)水资源配置网布局
完善聊城市“五横六纵、干支互联、多水联调、城乡一体、五水共享”的水资源配置利用网。遵循“用好黄河水、长江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充分挖掘雨洪水与再生水”的水资源调配原则,推进重点水源工程、连通工程建设,统筹多水源的有序利用,形成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资源调配体系。
(二)防洪减灾网布局
形成“四河多支,骨干互联,三大防线”的防洪排涝格局,并通过与“末端渠系畅通、坑塘湖泊滞蓄”相结合,进一步细化防洪排涝治理思路,同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治理与管理齐头并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以及城市防洪排涝安全。
(三)景明人和的生态景观网布局
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目标,构建景明人和的水生态景观网为核心,统筹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障,根据“全域控制—水网提升—节点强化”的总体思路,构建形成“中心为核、骨干成廊、节点突出,融合成网”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文化格局。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河网生态景观修复、小微水体节点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优化滨水景观环境,提升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的城市品质。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可靠的资源配置网
1、实施水系连通工程
(1)实施骨干河道连通工程。通过疏浚、新开河道连通漳卫河-马颊河,彭楼干渠-马颊河,马颊河-徒骇河,徒骇河-金堤河。其中新开河道长度34.2km。
(2)实施支流河道连通工程。通过疏浚、新开河道连通位山一干渠-茌中河,位山一干渠-赵牛新河,茌新河-赵牛新河。其中新开河道3.2km。
2、加强节水工程建设
(1)深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以及农田节水工程。开展位山灌区、彭楼灌区、陶城铺灌区、郭口灌区四大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作,通过彭楼干渠,位山一、二、三干渠,陶城浦南北干渠及其支渠,提高引黄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开展仲子庙、乜村等1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作。按照灌区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对灌区的骨干输水渠道进行疏浚、防渗加固和建筑物配套。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聊城市小型农田节水改造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2)加强城镇节水和工业节水。针对聊城市内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水效达标建设,实施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推广先进的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技术和设备,建设节水型企业、水效领跑企业。制定聊城市生活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定额,逐步扩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器具改造,创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到2025年,市区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通过供水管道维修和更新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2025年与2035年分别提升至9.6%、8%。
3、推进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建设
开展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输水工程线路中原有鲁北输水线路扩容,途经境内的东阿县、阳谷县、东昌府区、茌平区、临清市,提升引水能力;新增位德线路扩大供水范围、加大供水量。新增供水指标2.12亿m3。冠县店子水库扩容,同时新建1座大沙河水库;莘县、茌平区各新建配套水库1座。
4、实施雨洪资源集蓄工程
(1)实施河道拦蓄工程。通过干流建设拦河闸坝,利用河道集蓄雨洪。骨干河道集蓄工程包括马颊河新建1座拦河闸,徒骇河新建1座拦河闸,金堤河新建2座拦河闸和1座中型水库;主要支流集蓄工程包括新建31座拦河闸,供沿岸灌溉、生态和部分工业用水,其中十四五期间实施13座。
(2)推进坑塘滞蓄工程建设。按照“一村一塘”原则规划全市范围内提升整治坑塘6450个,对坑塘进行清淤疏浚、岸线与岸坡调整、疏通周边水系,汛期调蓄雨洪资源,旱季作为补充水源。
5、实施供水安全保障与提升工程
(1)持续推进水厂建设工程。根据自来水厂新/扩建工程配套建设相应饮用水源地工程,近期新建2座供水水厂,张官屯水库水厂和东邢水库水厂,其中东邢水厂已建成。水厂扩建规模11万t/d,十四五期间实施建设工程如下表,远期在2025年规模基础上扩建饮用水源地规模12万t/d。
(2)深化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2023年底,全市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并完成管网改造17420km。
(3)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为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以及更好的消纳长江水,规划以区县为单位,按照引水条件,主要利用引江水并配置到相应水源地。临清市、高唐县在原有引黄基础上通过张官屯水库、太平水库储存引江水;茌平通过信源水库储存引黄水;东昌府区、东阿在原有地下水水源地的基础上,东昌府区通过放马场水库、张庄水库、前官屯水库,东阿县通过大秦水库储存引江水;冠县与阳谷县通过大沙河水库、小迷阵水库储存引江水;莘县通过莘州水库与古云水库连通工程,增加古云水库引江水消纳;各区县通过备用水源规划并建设相应配套工程,提高城市供水应急水平。
(二)强化河湖安澜的防洪减灾网
1、加强骨干河道防洪治理
(1)骨干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徒骇河防洪治理工程、马颊河防洪治理工程、漳卫河防洪治理工程、金堤河防洪治理工程,采用加固堤防、修建护岸、河道清淤、穿堤建筑物改造提升等措施,扩大河道行洪断面、提高河道堤防的防洪能力,实现对上游洪水的防御。
(2)骨干河道连通工程。实施漳卫河、马颊河连通工程,包括班庄调水线、 乜村调水线和王庄调水线共3条连通线路,全长237km。实施徒骇河、马颊河连通工程,包括上、中、下游共3条连通线路,线路总长85km。实施金堤河、徒骇河连通工程,包括道口调水线路、张秋调水线路、仲子庙调水线路共3条连通线路,线路总长133km。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金堤河四大骨干河道互联互通后,可实现相机分洪,可在中心城区上游将洪水撇离,降低聊城市区防洪压力,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2、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推进小运河、位山引黄三干渠、冠堂渠、冠县三干渠、管氏河、唐公沟、长顺渠、新金线河、俎店渠、赵王河、上四新河、西新河、茌新河、七里河、下四新河、赵牛新河、中心河、鸿雁渠、德王河、裕民渠、青年河、周公河等22条流域面积达200km2以上中小河流,沙河沟、范莘干沟、尚潘渠、茌中河、德王东支、羊角河、胡姚河、辛浦沟、车庄沟、新巴公河、北官道沟、友谊河、友谊渠等13条流域面积达100~200km2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解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不达标和河道防洪薄弱问题为重点,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减轻河道淤积萎缩,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恢复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3、实施涝洼地治理工程
对聊城境内共119个易受洪涝灾害村庄进行涝洼地治理,规划三种涝洼地治理模式。通过实施疏挖支流沟渠,疏通、新建排水通道,完善雨水管网、建设泵站强排涝水等工程措施,不断完善自排与强排相结合的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涝区排涝能力。
4、强化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
根据现状水网条件,形成彭楼干渠右堤,马颊河右堤、三干渠右堤,位山灌区西引水渠、沉沙池、总干渠、三干渠及徒骇河右堤组成的三道超标准洪水防线,防御聊城西片卫河及卫运河、马颊河上游洪水及上游黄河、金堤河洪水。
(三)创建景明人和的生态景观网
1、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实施城镇面源治理工程
建设海绵城市体系。推进快速路及部分主干路防护绿地建设,市区主干道绿地率控制达到20%,市区次干道及其他道路绿地率控制达到15%;推进滨河绿地及防护林建设,市、区县级河道背水坡堤脚线外5m范围内建设滨河绿地,区县级河道以下背水坡堤脚线外3m范围内建设滨河绿地。
完善全市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面开展城镇排水管网排查和系统化整治。推进高唐县、茌平区等老城区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新建及扩建东阿县、高唐县、莘县等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增规模44万t/d;明确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地表水准Ⅳ类排放限值要求,持续推进全市2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将再生水利用纳入用水计划管理,城市市政杂用、景观环境、生态补水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
(2)实施农业种植区面源治理工程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优先治理黄河沿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确定全市4300个未进行治理村庄的纳管、集中、分散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工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建设生态清洁、美丽幸福的乡村环境。
(3)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生态修复为导向,主要开展黄泛风沙区预防保护工程、水源地预防保护工程、河流沿岸预防保护工程等3项预防保护工程和引黄灌区沉沙池治理工程、黄河故道治理工程、水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3项治理工程。
做好以位山灌区沉沙池治理、彭楼灌区输水干渠沿线治理、陶城铺灌区沉沙池区风沙片、郭口沉沙池区为主的沉沙池区和马西、大沙河、清水、松林等黄河故道区的治理,推进高唐县黄河故道清平林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规划至2025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307.3km²,其中重点预防面积199km²,重点治理面积108.3km²;至2035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60.3km²,其中重点预防面积492.2km²,重点治理面积268.1km²。
(4)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通过实施“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综合整治任务,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使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规划至2025年,将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全部压采,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消除,部分深层承压水超采区水位有所回升,地下水生态得到改善,在平水年份基本实现全市地下水采补平衡;至2035年,全面消除地下水超采现象,建立起完善的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制度。
(5)实施水源地预防保护工程
通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分别划分一、二级保护区,水库水源地引补水渠系的地表径流污染物拦截和净化处置,加强水源地预防保护。规划近期至2025年,完成乡镇级和“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
2、实施河网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总体目标,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结合片区开发改造工作及河道本底条件,实施河道疏浚及滨岸带整治修复,加强生态治理、水源保障、岸线修复、景观功能建设,突出生态理念,以全域碧道建设串联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建设河岸缓冲带、补种景观植物等措施,营造滨水生态坡岸,构建带状生态廊道,形成沿河生态保护缓冲带、生态隔离带、生态景观带,构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河湖生态空间,改善沿河生态环境、提升河流生态保护能力。规划在2035年以前完成市域内大小共46条河流干渠的生态修复和14座湖泊水库生态保护工作,通过系列水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逐步形成沿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位山一二三干渠、京杭运河、南水北调干线等多条河渠的骨干生态绿廊,构建形成骨干生态框架。
3、打造全域水网碧道景观生态系统
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和景观提升工程打造现代水网,以河湖水库为载体构成全市生态和景观廊道,结合碧道推动风景旅游路建设,奠定旅游交通网络。依托现状河道干渠,中心城区形成两个多个碧道环线,全域形成中心城区与区、县相联系的碧道。重点整合沿线的各类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城市功能要素,塑造多样的碧道节点。
(1)水网碧道建设工程
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通过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从而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三道一带”,即:安全的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与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聊城各区县间选取起到主要连接作用的重要水系、重要湖库作为碧道,局部道路作为补充;碧道总长度约为830公里。充分联动水系两岸资源要素,建设内容包括:构建防洪(潮)骨架;修复岸线生态,优化植物配置,形成生态支撑体系;串接沿线资源,打造高品质贯通游径;挖掘水城文化,强化特色打造与文化景观建设;协调城市更新,与两岸城市功能充分互动;建设生态宜人和文化多元的滨水空间。
(2)水旅游体系构建
坚持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为引领,整合聊城河湖水系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创新旅游产品。突出与水文化相关的各类旅游要素,重点新增水利设施景观、生态湿地等项目,形成“黄河休闲”“水浒寻踪”“运河人家”“东昌访古”“诗意田园”“书画水岸”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区域联动、城乡融合、业态丰富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提升聊城水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近期重点构建“聊城都市区”的碧道环线
将打造“东昌府区-茌平区-东阿县”的碧道环线作为近期建设重点。整合碧道沿线的湿地公园、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现代农业等旅游资源,打造以“黄河休闲”“东昌访古”“书画水岸”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助力“聊城都市区”大旅游圈的建设。
4、实施生态景观节点提升工程
(1)村居水系整治工程
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小微水体生态综合治理和全域碧道工程建设,近期选取各区县包括陈化屯村、管屯村在内的总计68个村庄作为水美乡村示范村进行村居水系整治工程;远期结合镇村布局规划中的保留村庄,重点选取临塘、临库、临河的保留村进行“千村千塘”综合整治计划以及对区县的水美乡村示范县的创建计划。
整治主要从生态修复、建筑风貌整治、公共空间塑造等多个层面提升乡村空间品质,对滨河民居提出重点管控要求。同时尽量维护保留滨水村庄的原生景观风貌,减少人工干预,以生态、自然的滨水景观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需求。
(2)生态景观节点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6个尾水湿地、13个滨河生态节点、8个大型坑塘节点。结合河滩、临水坑塘等多样滨水生境,通过理水、补绿等途径构建多种类型湿地公园。构建多种湿地驳岸,维持自然河床的生态空间,清退农田,结合枯水、平水、洪水等水位时间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打造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对于尾水湿地,营造永久性水淹的浅水和周期性水淹的生境,控制农田规模,人工配置湿地植被群落。
梳理内部水系,增加沟渠、河塘等多样的水面形式,增加水系的连通性。针对不同水体类型形成多样生态治理模式,如:生态沟渠的治理以优化岸线、拓宽疏浚、调整沟渠底部形态为主;生态坑塘的治理以增强坑塘联通性、调整坑塘底部形态、底泥清淤及局部填洼为主;湖库的治理以恢复湖岸自然形态、建设滞流洼地为主;养殖水面的治理以改造原有田埂构建生态滞留塘、生态绿岛等异质性湿地单元,地形重塑进行人工湿地净化处理等方式为主。同时,湿地公园内驳岸以自然生态型为主,在局部河滩宽阔、景观观赏性好、不影响行洪的河段设置栈道,以便游客近距离亲水。
构筑层次丰富、丰枯兼容的植物群落,以净化水质、稳固水体岸线为目标,同时为鱼类、鸟类等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水域空间植物品种推荐适合聊城生长的挺水植物,展示不同高度水生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季相美,柔化水岸岸线。滩地空间推荐植物适应北方水位消落带种植条件的植物品种。高地区以陆生植物配置为主,结合湿地公园景观节点合理搭配,注重乔、灌、草相结合,以乡土植物为主,搭配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品种。
(四)打造秀美宜居的中心城区网
1、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1)防洪排涝排水规划布局
形成由徒骇河、西新河、四新河组成的“一河两支”的防洪体系。构建由中心排涝区、城北排涝区、城西排涝区、城东排涝区组成的4个独立的排涝分区。按照水利分区及雨水排水管网就近排放的原则划分了16个排水分区。
(2)排涝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河道15条,增加水面面积,增加水网调蓄能力。疏浚河道12条,解决现状河道堵点淤积、河道束窄问题,通畅排涝通道。规划建设闸门8座,泵站14座,完善中心城区排涝体系,构建独立的中心城区排涝圈。行洪度汛期间,通过闸泵将中心城区与外围防洪河道分隔开,保证中心城区不受上游洪水影响。
(3)重点片区排水控制体系
规划新建雨水管网,提高中心城区雨水管网覆盖率。改造雨水管网,对不达标的雨水管渠要求逐步按2~5年设计标准进行达标改造建设,对现有合流制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从排水防涝角度,在道路竖向上提出相关控制要求。为建设双排水体系、布局超标雨水行泄通道提出相关要求。
2、水质提升工程
(1)完善污水收集工程
全面开展城镇排水管网排查和系统化整治,着力解决污水管网覆盖不全、管网混错接、管网破损、雨污混流等问题,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推进实现中心城区合流制管网清零。近期着力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污水管道总长度247km,远期持续完善污水排放网络,新建污水管道468km,实现中心城区污水的全覆盖、全收集。
(2)推进污水提升工程
统筹污水系统规划布局,围绕污水系统科学规划污水提升泵站,提升污水高度,加快管道污水流速。中心城区规划新建污水泵站5座,总污水提升量25.30m3/s。
(3)实施污水处理工程
明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内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及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科学规划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总体规模和布局,新建城西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扩建嘉明康达、城南等现有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规模22.5万t/d,实现中心城区污水的全处理。
(4)开展污水回用工程
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优先用于聊城热电厂等电厂冷却循环用水、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低质用水、城区市政清扫、消防、绿化等城市杂用水以及徒骇河、古运河、新水河、青年渠、九州洼生态湿地公园、百卉植物园及东昌湖等的景观生态用水。规划建设嘉明、城西等再生水厂,总规模达30万t/d,同步建设配套管网工程,总工程量79.5km。
3、水生态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1)新建河道景观工程
中心城区新建河流干渠主要包括北环河、济聊河、西环河、南环河、前田河、聊堂河、西关河、城源河、湖南河、双力河、华山河、松桂河、铁路东河等。
新建河道突出展示“自然、亲水、文化”的理念,将城市河流建设成为生态的河流、亲水的空间、文化的纽带。立足现有地形地貌,以保持自然景观为主,注重挖掘水文化,结合城市发展对水系周围陆域的功能定位,构思与“水”融合共生的景观节点,服务周围生产生活空间,以满足人居环境改善的需要。
(2)现状河道整治提升工程
对未进行系统性生态景观整治的河段(如周公河、小湄河等现状河道),进行生态景观整治。采取自然护坡、生态修复措施、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等,修复河道生境功能。对已进行过局部整治的河段(如小运河、徒骇河等现状河道),结合现状基础、系统治理、重点打造,构筑水陆统筹河岸缓冲带体系和生态景观型岸。
在协调城市洪水安全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河流、景观河流。滨水空间设置自然景观区、休闲娱乐区、人工景观区,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散步、体育、休闲娱乐、亲水活动的场地。挖掘优秀的水文化,结合滨水空间植入聊城多元水文化元素,使河流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纽带、彰显城市风采的重要窗口。
(3)中心城区水旅游体系构建
近期重点打造由古运河、徒骇河、周公河三河连通构建的黄金内环水上旅游线路以及东昌湖、丁家坑内部的文化体验水上游线。远期打造由北环河、西环河、南环河、四新河构成的环城碧道线路。其主要工程包括水上公交场站建设工程、维修保养厂、闸坝改造工程、船闸建设工程桥梁改造工程、沿线景观提升工程、环城碧道建设工程。
(4)近期水生态景观建设重点
近期主要以周公河、小运河等现状河道景观整治优化和高铁新城区域新建河道景观建设为主,注重与周边城市地块的功能融合,同时注重融入市区碧道系统。远期以前田河等整片开发区域的新建河道景观建设和西新河等现状河道景观整治为重点,注重体现新城形象,融合城市文化,打造功能复合、集聚活力的滨水街区。
(五)构建智能高效的智慧水利网
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水利现代化要求,以建设智慧城市和河长制管理为契机,在规划年限内全面建成区域水利信息物联感知体系,健全保障支撑环境,构建先进实用的智慧化应用平台,推进区域水利业务精细化管理。以水利感知网和水利信息网为基础、以数字孪生平台系统为支撑、以智能监管与决策为重点,推进聊城水利现代化发展。
1、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补充水利、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水文、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信息;结合数据的不同权限和业务整合的需求,采用不同模式对数据进行整合。完善数据的治理流程,保障数据的“实用、安全、可靠”。针对业务系统对资源的需求,继续申请政务云资源扩充。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规范数据的接入方式、数据的存储管理方式和数据的共享方式,形成集水利数据存储、管理、交换、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聊城市水利大数据中心。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对数据库整体结构和分类进行科学规划,对库表结构优化设计。构建聊城市智慧水利一张图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综合水利数据资源统一存储、统一发布、统一鉴权、集中共享、分散应用,更好的服务于聊城市智慧水利总体发展。
2、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
完善基础感知设施建设。规划近期新建29处土壤墒情站、升级40个雨量站、升级86个地下水监测站、新建4个生态流量监测站、新建6处地表水水质监测站、新建5处地下水水质监测站、升级水文站6处、升级徒骇河以及马颊河的测流设备、在徒骇河和马颊河安装303个摄像头。远期新建27处土壤墒情站、新建697个雨量站、新建6个生态流量监测站、新建20处地表水水质监测站、新建4处水文站、水库安装112个摄像头、其余37条骨干河道(除徒骇河和马颊河)安装670个摄像头。构建多级互联、多级应用的水利视频集控体系,将该平台与现有水利视频会议系统整合,实现全市水利视频联网。
3、构建稳定高效的数字孪生平台系统支撑
构建流域下垫面背景、流场动态、水库/水闸/堤防/水电站/泵站等水利工程、河道水文要素、洪涝灾害演进等可视化模型,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映射。提供洪水防御数字化场景二三维可视化、实时渲染、场景融合、数字映射功能,实现数字化场景模拟仿真,提供图层管理、时间轴、地名搜索、数字化场景交互、影像对比分析、空间分析表达等工具,保障数据应用。基于聊城市的水文气象、地面高程、土地利用、河网水系、点面源排放等数据,着重构建水文水动力、水环境、水污染预测预警、水资源动态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分布式洪水预报、工程运行调度等模型。针对聊城市徒骇河流域、马颊河流域重点流域的进一步深入剖析,重点通过防洪调度决策分析、“四预”分析,进一步强化流域防洪能力,保障流域水安全。
4、实现智能指挥与决策
基于众多业务应用分析需求,利用多源融合、纵横联动、共享服务的水利大数据,实现水利管理全过程的分析评价、综合预测和辅助决策,提升水利综合监管的智能决策能力。在全面梳理水利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已有业务升级及业务协同融合,构建覆盖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精细化管控、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的六大领域业务应用体系,形成聊城市智慧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通过多种呈现方式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各涉水企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利服务。
(六)推进现代化水利治理体系建设
1、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优化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河道防护的监督管理和河道清障,严格管理河道范围内的建设,确保河道畅通;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水利工程和防汛设施的活动,依法保护防洪工程、河道堤防、水库大坝的安全,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水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有效的水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和县乡两级基层执法网络,在联片乡镇或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水政监察大队直属中队,在村镇水管单位设置水政监察联络员或专(兼)职水政监察员,建立巡查和情况及时通报与反馈制度等。明晰流域管理机构与各行政区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等方面的职责,强化流域管理和考核,完善流域管理机制。
2、推进“河长制”工作,促进现代水网管理水平提升
在遵照河长制工作的同时,根据特地区域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管理任务和工作内容,避免由于管理工作不规范造成河流治理不当的问题。对县乡两级的河长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允许市级河长将具体的决策权下方给县乡级河长。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强化水环境质量监管目标,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主体,大力推进河湖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
3、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制度。根据当前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管理要求,完善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制度体系,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以水资源总量和效率为约束,推进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探索区域水资源总量分配制度细则;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再生水利用的模式和价格机制;深化和完善节水“三同时”、计划用水、水资源有偿使用等节水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实施主体和具体的奖罚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完善防洪管理体制,形成水安全保障新格局
适时推进聊城市涉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防洪排涝统一管理。防洪救灾中实行统一领导。日常应急管理委托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重大灾害和紧急事件可由政府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者和最终决策者,直接进行应急指挥和协调,确保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决策和行动的高效率。组建防洪救灾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为了加强灾害管理的宏观决策和总体协调,组建防灾救灾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由各方专家代表参加,作为政府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并由政府行政首长担任会议主席。
5、推进环境生态协调管理,保障水环境质量
通过“小流域”管理实现“厂-网-河-源”联动,对城区各排水分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根据管线拓扑关系建立污水“小流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小流域精细化管理格局。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协调推进上下游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市级加强对各县(市、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实施情况的调度督导,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进展慢、落实不力的予以通报。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动“淘汰类”生产工艺和产品退出。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是原则,等量替代是例外”的总量控制刚性要求。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七、重点项目投资规模
本次规划共有15大类、39个小类工程,工程总投资约553亿元,其中近期226.8亿元,远期326.2亿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破解水利瓶颈制约、保障现水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和优先发展的领域,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市委、市政府成立聊城市现代水网重点项目协调机构,市、县两级要把现代水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部门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以聊城市水利局为主导,强化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职能,形成发改、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等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网建设治理协调机制。
(二)加快规划落实与组织
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科学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扎实推进规划内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超前谋划、统筹推进,高标准开展规划设计,积极开展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术研发水平。严格按程序组织审查审批,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逐年分解规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建立短期与长期目标之间的考核机制,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建立区域之间联动实施的机制。
(三)强化资金保障
抢抓国家加快现代水网的有利时机,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强化项目的多层次、多结构和多种规模储备,积极主动向水利部和水利厅汇报,深入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充分利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幸福河湖示范工程以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专项资金积,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扩大补助标准多投向聊城市。制定符合聊城市财力的投入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对水利行业的扶持力度,调动现代水网建设的积极性,并通过奖励性补助或其它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现代水网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方式向移动优先、互联多元转变,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水利宣传战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做好水利宣传工作提供坚强保证。建立水利宣传工作机制,落实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要求,建立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决策和处置机制。配备好宣传工作人员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汇聚治水力量。坚持“开门治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搭建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平台,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加强水情教育和节水宣传,广泛开展节水护水、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社会各级关注、支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之间的互动协调,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保障宣传的效果与宣传普及范围。
一、起草背景
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党中央明确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加快构建国家水网。2021年12月,省委书记李干杰在全省现代水网建设专题会议上提出,科学谋划好现代水网总体布局,细化优化项目方案,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2022年2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在全省现代水网暨2022年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推进视频会议上强调,各市、县(市、区)要抓紧组织编制水网规划。聊城现代水网建设作为落实国家水网建设、全省基础设施“七网”行动和“六个新聊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更加凸显了编制现代水网规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主要依据
2022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鲁政字〔2022〕22号)。
三、起草过程
为加快推进《聊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市水利局分别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专班和工作专班,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规划编制单位。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编制要以城市水系为核心,全域水系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构建蓄泄兼筹、功能多样的现代水网,构建幸福河湖体系,通过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安全高效保障、生态环境持续健康、景观功能丰富多样的水利发展局面,为保障聊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四、主要内容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建设六个新聊城的要求,深入分析聊城现代水网的发展基础和建设必要性,研究提出聊城现代水网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布局、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对推进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规划》可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规划》共十二章节,主要包括规划总论、水网规划及保障措施三大部分内容。
(一)规划总论。分析我市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情况,阐明我市水网建设现状及建设需求,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任务及总体布局。明确要打造库河联调、五水统筹的水资源配置网,蓄排结合、系统防护的防洪减灾网,河湖秀美、生态宜居的生态景观网,智慧高效、功能完备的智慧水利网,加强水网综合功能的提升,形成互联互通、多网融合的现代水网体系。
(二)水网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网。通过实施水系连通、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南水北调配套、雨洪资源利用等工程,完善聊城市“五横六纵”的水资源配置利用网,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强化河湖安澜的防洪减灾网。实施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漳卫河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三是创建景明人和的生态景观网。围绕徒骇河、马颊河及支流,引黄干渠等重要资源,以水为纽带,推动郊野公园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结合,拓展休闲娱乐的亲水空间。四是打造秀美宜居的中心城区网。以徒骇河、运河、二干渠、东昌湖等城区河湖水系为抓手,推动“水城融合”,实现城区水系连通,提升城区河湖生态。五是构建统筹融合的智慧水利网。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基础信息感知网建设,实现智慧水利网的智能指挥与决策。
(三)保障措施。一是构建现代化水利治理体系。加强依法治水管水,进一步推进“河湖长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现代水利治理体系。二是落实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科技支撑,确保《规划》有序实施、落地见效。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完善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现代水网规划建设。
截止征求意见结束日期,本单位未收到公众意见。
注意:
该问卷调查已结束或不在征集日期内,无法进行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