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绽放聊城水文化的时代光彩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如同水文化工作的沛雨甘霖,必将推动我国水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
山东省聊城市地处冀鲁豫交界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携手”滋养沉淀出独特的聊城水文化。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公元前602年境内黄河第一次改道;从明清时期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到新时期黄河运河“两河”高质量融合发展;从治水历史上的贫瘠单薄,到如今逐渐构筑起独具特色的“三网四带”现代水网体系……一年来,聊城市水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水利部、山东省水利厅水文化“十四五”建设规划要求,悟思想、抓落实、重实效,多点发力,全面纵深推进水文化工作。
聊城成立水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搭建起水文化工作的“四梁八柱”。组织精干力量赴浙江宁波市、绍兴市等地考察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积极借力引智,联合聊城大学等高校深入开展水文化研究。建成位山灌区翠堤、廉堤,打造20余处“水·堤”文化广场,水工程水文化融合结出硕果。注重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开展水利遗产调查摸底,全市统计水利遗产线索76处。建成聊城水利发展史展厅、位山灌区历史陈列馆等2处水利展馆,编纂出版《聊城市水利志》《聊城水利大事记》等志书,编纂《聊城历史治水人物》《聊城历代水利诗歌》等水文化书籍。全市48条河湖列入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处水利工程列入省级水利遗产,1处水利工程列入首批省级水情教育基地。
下一步,聊城市将继续立足黄河和运河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优势,围绕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灌区文化和红色水文化等重点,规划实施徒骇河等水工程水文化融合项目,强化水利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启动“口述历史”,出版水文化丛书,主动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保护水遗产,厚植红色水基因,弘扬先进水文化,培育富有特色的聊城市水文化品牌。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