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运河交相辉映—— 聊城:努力打造生态文化传承示范区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沿冀鲁边界南下蜿蜒百公里,穿过阳谷县、聊城市、临清市,与东昌湖、徒骇河交相辉映。运河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明清之际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当时北方三大商埠之一。
缘起
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元朝。为方便南粮北运,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水路交通线,这便是大运河聊城段的由来。大运河聊城段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虽几经沉浮,但依然在中国漕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运河聊城段自阳谷县张秋镇入聊城境,流经临清市的魏湾等乡镇入漳卫河,全长97.5 公里。运河不仅造就了聊城的富庶和繁荣,也留下了许多河道管理机构和科技含量很高的水利设施,无声地见证着古代劳动人民治河兴利的壮举和智慧。运河重镇张秋,旧时曾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元代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在镇内设立管理机构——都水分监。聊城城区的龙湾段运河的地位也相当重要,是利用弯道调节水源的实例。如今,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仍保存着周店船闸、张秋上下闸(即荆门上下闸)、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船闸及大量的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
繁荣
因为大运河,聊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了400年。会通河的贯通使聊城一跃成为热闹非凡的码头城市,商业日渐繁荣。会馆傍河而立,古刹重塑金身。清康熙帝四登光岳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十一次出巡,九过东昌,并在聊城建有万寿宫,列为南巡十六行宫之一。
昔日的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业的繁荣使聊城人口大增,除一部分是固定人口外,大部分则是经由运河上的官船贾舶带来的流动人口。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船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来往商贾聚集于此,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会馆。在聊城市区,山陕会馆伫立在运河西岸,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运河不仅带动了聊城经济的发展,还在这片沃土上积淀下丰厚的运河文化。明清时期的运河漕运发达,东昌府、临清、张秋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都市。时至今日,这些城镇仍保留着众多的古街巷和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临清运河钞关、阳谷盐运司、山陕会馆等文化遗存。此外,还有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等。这些构成了聊城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停运
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明永乐年间,朝廷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到了清朝末期,运道淤塞、漕务废弛。1803年,黄河决口,冲垮了运河河道,使漕运受阻。财政捉襟见肘的朝廷无力治理运河,运河聊城段也丧失了航运价值。1912年,与大运河走向几乎一致的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河道废弃让越来越多的商人离开聊城,运河商埠繁盛的景象也随之消散。
虽然运河聊城段逐渐废弃,但古河道及部分文物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聊城境内的运河主要靠黄河水补给,水量较充沛。
复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聊城市委、市政府就对聊城市区的运河进行了保护性开发,通过河道开挖整修、沿岸绿化,形成了融观光、旅游、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带。目前,聊城市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以聊城境内97.5公里的运河为纽带,以东昌湖、徒骇河和县市河湖为主要节点,聚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系统,建设全域水城。2017年8月,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样板段正式破土动工,通过河道扩挖、水闸及桥梁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及两岸绿化修建,逐步实现聊城境内的运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
聊城段运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向山东鲁北地区送水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向河北、天津应急调水的连接纽带。今年4月,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在聊城市境内的110公里渠道,成为向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的重要通道。
展望
如今,大运河聊城段已作为市级重要河湖纳入聊城市河长制河湖体系。聊城市编制并实施了“一河(湖)一策”综合整治方案,对运河保护,水域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投入,努力实现大运河“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聊城还是“大运河文化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交汇点。深入挖掘黄河、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实施一批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融合项目,聊城市正在努力打造黄河、运河交相辉映的生态文化传承示范区。
来源:中国水利报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