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11371500004428039E/2011-4388977
2011-12-20 11:53:05
市水利局

聊城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水利得到全面快速发展,逐步完善了供水、防洪、生态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水利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加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搞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建设,对供水保障、用水效率和防洪安全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全面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与上述任务和要求相比,水利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要求,全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存在,水灾害威胁依然严峻,水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必须要切实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率先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水利规划是引领未来水利建设的龙头,是搞好水利建设的蓝图,是推动水利工作的抓手。规划在系统总结“十一五”治水成绩、认真分析水利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全面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立足点,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加快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历史性跨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 

1.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交界处,地处东经115°16′-116°30′、北纬35°47′-37°03′之间。西靠卫河及卫运河,与河北省邢台、邯郸两市相望;南依金堤河,与河南省濮阳市毗邻;东部、东南部濒临黄河,与泰安、济南两市分界;北部、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全境南北长159km,东西宽114km,总面积8590km2,占全省面积的5.6%。 

聊城市辖东昌府、临清、阳谷、莘县、茌平、冠县、东阿、高唐、共一区一市六县,下辖134个乡、镇、办事处,5748个村委会。 

1.1.2地形地貌 

聊城市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形平缓,除东南部沿黄河一带有古生地层出露的高不足百米的剥蚀残山(位山、关山等11处约3.4km2)外,其余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平均坡降1/7500,地面海拔一般在22.8~47.80m(黄海基面)。由于受黄河历次决口、改道和自然侵蚀的影响,形成了微度起伏、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地貌。全市土壤总面积1046.17万亩,其中沙土面积43.18万亩,重壤土面积35.85万亩,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面积967.14万亩,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土壤条件。 

全市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聊考断裂带将全市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其西部为辽冀台向斜,东部为鲁西台背斜。辽冀台向斜中有2个三级构造单元,即临清坳断区和内黄隆断区;鲁西台背斜中有1个三级构造单元,即茌平坳断区。其次,自西向东又分7个四级构造单元:馆陶凸起区(Ⅳ1)、临清凹陷区、新集凸起区、莘县凹陷区、桑阿凸起区、阳谷凸起区、东阿凹陷区。区内分布许多断裂,其走向一般呈北东向。较大的断裂为聊考大断裂,其次有冠广断裂、冠县断裂、堂邑断裂、聊城断裂、茌平断裂、东阿断裂、馆陶断裂、马陵断裂,另外还有许多小断裂。聊考断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兰考,全长270km,市内长度110km,是市内辽冀台向斜与鲁西台背斜的分界线,同时控制着市内第三系的发育及构造形态的发展。 

自晚第三纪以来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主要为黄河泛滥冲击物和洪积物,除东阿沿黄河一带不足50m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奥陶系灰岩出露处,其余均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盖。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270m,以临清、莘县、高唐一带厚度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统和更新统,更新统又分上、中、下更新统。全新统主要为冲积物和洪积物,沉积厚度7~25m,广泛分布于全市;更新统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厚30~260m。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冠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奥陶系、寒武系,还有古生界变质岩等。 

1.1.3水文气象 

聊城市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四季界限分明,雨热同期,降雨季节性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四季分明,春季南风大而多,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雨量大,雨热同步;秋季温和凉爽,降水减少;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袭。这种气候属性和水文气象特征形成了“春季易旱、夏季易涝、晚秋又旱”的自然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3.1℃,月气温以一月份最低,一般在-1~-4℃;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5~27℃。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0-2741.8小时之间,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无霜期200天左右,风多南风和偏南风,出现频率为15~20%。风速年均3.2~3.7m/s,春季最大为4.1~4.6m/s。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9.3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时间上年际与年内变化很大,降水量70%左右集中在6~9月;最大为920.0mm(1964年),最小为317.0mm(1992年),最大年降水量约为最小年降水量的3倍。 

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27.0mm,单站最大年蒸发量1320mm,最小年蒸发量661mm。蒸发量的年内变化也比较大,3~6月份占全年蒸发量的50%左右,蒸发量最大发生在5月份。冬季蒸发量最小,11~2月份占蒸发量的15%左右。 

1.1.4河流湖泊 

境内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和徒骇河。马颊河发源于河南省濮阳市金堤河分水闸,自莘县沙王庄村进入聊城市境内,下行至高唐县董姑桥进入德州市,境内流域面积2870.8km2,全长123.2km,支流有16条,流域面积大于300km2的支流3条;徒骇河发源于莘县文明寨村,至高唐县李集村进入德州市,境内流域面积5189.1km2,全长169.26km,支流有3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km2的支流8条。两河自西南向东北并行,两河道按“1964年雨型(45天降雨400mm)除涝、1961年雨型(45天降雨600mm)防洪”标准进行治理。过境边界河道有:卫运河,境内集水面积408.1km2;金堤河境内集水面积92km2;黄河境内集水面积20 km2。1.2经济社会概况 

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60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92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889元,城市化水平37.5%。 

聊城是山东省交通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沿济聊馆、济青高速公路1h可达济南国际机场,4h可达青岛海港,沿京九线4h可到达北京。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膏、石灰石、饮用矿泉水和温泉水等。 

1.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3.1、水资源条件 

1、当地水资源量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根据各分区地表水资源和降水入渗补给量评价成果,计算出各县(市、区)1956~2009年的水资源总量系列。 

              1956~2010年各县(市、区)水资源总量表 

  表1-1                                                                       单位:104m3 

系列年限 

东昌府 

 临清 

冠县 

莘县 

阳谷 

东阿 

茌平 

高唐 

全市合计 

1956~2010年 

17850  

11128  

11191  

16056  

16097  

14187  

18770  

11793  

117065  

  2、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各县(市、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见表1-2。 

各县(市、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成果表 

表1-2 




          单位:104m3 

县市区 

地表水可利用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 

重复计算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含跨流域引水补给 

当地 

含跨流域引水补给 

当地 

东昌府区 

1614 

15544 

10586 

220.4 

16937 

11980 

临清市 

1121 

11272 

7480 

149.0 

12244 

8453 

冠县 

1081 

9889 

7424 

42.1 

10928 

8462 

莘县 

1409 

12409 

10504 

336.4 

13482 

11577 

阳谷县 

1282 

12941 

9641 

98.3 

14124 

10824 

东阿县 

1173 

12128 

9700 

0.0 

13301 

10873 

茌平县 

1625 

15276 

11181 

465.6 

16435 

12340 

高唐县 

1306 

9850 

7773 

591.7 

10564 

8487 

合计 

10611 

99309 

74288 

1904 

108017 

82996 

3、客水资源 

(1)黄河水资源 

黄河水是聊城市的主要客水资源。按照山东境内黄河及所属支流水量分配暨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鲁水资字[2010]3号),聊城市黄河水量指标为7.92亿立方米。 

(2)引江水量 

引江水量控制指标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及山东省受水区内各市承诺、省政府同意的水量确定。山东省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聊城市引江水量为1.8亿立方米,分配到有关各县(市、区),详见表1-3。 

  表1-3   聊城市各县(市、区)黄河水分配指标      单位万m3 

县(市区) 

东昌府区 

临清市 

冠县 

莘县 

阳谷县 

东阿县 

茌平县 

高唐县 

市直 

全市 

引黄 

15500 

9100 

7100 

7400 

9800 

7600 

9600 

8100 

5000 

79200 

引江 

1700 

3700 

1600 

1900 

2300 

1600 

2200 

3000 


18000 

1.3.2水资源利用现状 

2009年全市现有供水设施实际供水量为199663万m3,其中地表水13310万m3,占总供水量的6.67%;地下水供水量75137万m3,占总供水量的37.63%;跨流域供水量109741万m3,占总供水量的54.96%;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1475万m3,占总供水量的0.74%。 

2009年聊城市总用水量199663万m3,其中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城镇和农村)和生态环境用水分别为156415万m3,15865万m3,12235万m3,1938万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78.34%、7.95%、6.13%、0.97%。

2.水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1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展望新的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水利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 

2.1.1有利条件 

1、首先,水利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愈加凸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十二五”时期,国家、省将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力度,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强调水利的保障作用,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 

2、其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市建设,水利支撑和保障作用将更加凸显。 

“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加快生态型强市名城建设步伐,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更高水平上搞好水利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防洪、供水和生态三个安全保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水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服务与保障民生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水利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提供更加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规划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对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灌溉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迫切要求加大城乡水环境整治力度,这一系列直接涉及民生的水利工作任务都十分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找准民生水利着力点,全面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 

2.1.2面临的形势 

(一)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重。 

根据水资源规划,聊城市2015年缺水量4.2亿m3,缺水率17.05%。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要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重点要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全市当地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1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1000 立方米水资源量的临界值。从人均水资源量上看,我市属资源性缺水地区。二是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我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市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4个月内。从总体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特别是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依然不足。三是解决污染性缺水问题。全市年排放废污水达1.5多亿吨。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四是解决管理性缺水问题。仍存在大水漫灌,粗放利用的方式还在个别区域、行业存在,单方水GDP产出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GDP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3-15倍。与发达地区相比,节水还有很大潜力。 

(二)水旱灾害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 

尽管全市成功应对多次水旱灾情,连续取得防汛减灾重大胜利,仍需清醒地看到,全员战备、强力防汛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防汛压力丝毫没有减轻。尤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洪涝、干旱、台风等灾害发生的频次、强度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水旱灾害的风险程度将会加大,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要根除水旱灾害威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今后几年重点要解决五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中小河道防洪能力偏低的问题。全市中小河流尚未进行系统整治,多数达不到5~10年一遇防洪标准。此外,徒骇河、马颊河骨干河道淤积、建筑物老化严重;主要支流尚未进行整治,干支流不配套,支流受干流洪水顶托严重。一旦遭遇2010年雨型洪水,极易发生洪涝灾害。二是解决拦河闸老化失修问题。全市徒骇河、马颊河上拦河闸坝病险率超过80%。仅有王铺闸、王堤口闸、刘桥闸列入病险水闸加固规划,其余没有纳入除险加固规划。三是解决平原洼地排涝能力低下问题。由于多年未经系统整治,平原易涝易洼地区排涝能力普遍不足,大多数不足5年一遇排涝标准,受洪水顶托,一遇大雨经常形成“关门淹”,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四是解决抗旱应急能力不高的问题。全市抗旱应急水源特别是地下水储备不足,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应对持续性干旱和严重干旱的能力脆弱。此外,洪水控制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城市防洪能力普遍较低,全市防汛监控调度及抗洪抢险决策指挥信息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水生态建设亟待加强 

全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污染排放已超出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地下漏斗、水体污染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亟待解决。我市西部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全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10年1月全市埋深大于6 m的漏斗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已达到过3227km2, 漏斗中心地下水位最大埋深38.23米。

(四)民生水利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近年来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一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依然突出。全市仍有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率不高,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许多排灌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 

(五)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是水利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较强,各级财政缺乏稳定的水利投资增长机制。水资源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不足,水利建设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投融资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投入不足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发展。  

(六)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尽管水利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适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尚未形成;基层水利管理能力薄弱,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水利投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建立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应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偏低,水利行业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水利发展要求。 

3.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3.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提供坚实保障。 

3.1.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问题,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二是坚持统筹治水。围绕生态文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综合规划,标本兼治,注重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和生态需求,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恶化三大水问题。 

三是坚持科学用水。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实行全社会、全方位节约用水,科学确定用水顺序,先用外调水,再用地表水,备用地下水,逐步实现分类供水、循环利用、优水优用,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四是坚持依法管水。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总抓手,依法对各类水资源实行统筹管理调度,全面推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纳污容量“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充分发挥水资源 “硬约束”的杠杆作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布局优化。依法开展防洪减灾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行政执法管理和涉水事务管理,保障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用水户参与用水管水机制等方面改革,努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机制约束。进一步加大科技兴水力度,加强防汛抗旱减灾、节约用水、雨洪水利用中水回用、水文监测、水利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全面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 

六是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科学防灾减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快构建生态水系,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1.3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00亿元,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与水生态保护的要求。 

综合考虑水利改革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把握好未来水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按照全面建设防洪减灾体系的要求,提出防洪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二是按照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的要求,提出民生水利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三是按照提高城市及重要地区供水保障能力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四是按照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水资源节约保护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五是按照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要求,提出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六是按照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提出加强水利管理的主要任务;七是按照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等要求,以完善水利体制机制为重点,提出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的主要任务;八是根据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针对基层水利等薄弱环节,提出全面推进水利法治建设和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3.1.4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十二五”时期全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水利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行业的良性发展,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与水生态保护的要求。 

一是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能力2亿m3,力争平水年缺水率保持在5%以下。建成骨干水网和部分区域水网。加大以平原水库为主的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水质安全问题。建设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及配套工程。 

二是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基本解决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加快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重要支流河道和蓄滞洪区的综合治理,完成病险水闸加固除险加固。完成徒骇河聊城城区段防洪治理及生态水系建设和金堤河二期治理,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工作。加快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加速构建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体系。到2015年,重点水系防洪标准有效提高,城乡防洪达到国家规定设防标准,市城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三是民生保障范围显著拓宽。初步建立现代新型农村水利体系,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打造“节水型、信息型、技术型、生态型”灌区,力争完成位山、彭楼、陶城铺、郭口等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大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0万亩以上。 

四是水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0亿m3,地下水10.06亿m3,引黄水量7.92亿m3(黄河干流),长江水1.80亿m3;逐步形成需水管理机制,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农业用水总量实现负增长;万元GDP取水量降到144.60 m3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8.96 m3。 

五是水系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以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部分河流、湖泊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逐步减少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主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70%。骨干调水工程沿线水质达到规定标准。 

六是行业改革管理步伐显著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抗旱防汛、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务管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水利体制、水价机制、水管体制、投融资机制等水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水文站网、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4.主要发展任务 

聊城市水利“十二五”期间主要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民生水利工程体系、水资源高效利用及保护体系、水系生态修复体系、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等六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4.1.1加快构建高保障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 

南水北调工程 

1、干线工程 

南水北调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地区(主要是黄淮海流域)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它关系到我国黄淮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鲁北段输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向山东鲁北地区送水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向河北、天津应急调水的连接纽带。一期工程过黄河流量50m3/s,2012年竣工,2013年通水。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投资23.0亿元。 

2、配套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解决供水区的缺水问题,及时把长江水调入缺水地区,解决居民和工业用水紧张状况,需要在骨干工程开工建设的同时,同步搞好地方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根据干线分水口位置的布局,规划每个县(市、区)各为一个供水单元。聊城市共分为8个供水单元。规划建设9座平原水库。各库均位于各县市区境内,独立引水(阳谷、莘县共用一个分水口),水库总库容8365万m3。工程投资48.22亿元。 

4.1.2重点平原水库 

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越来越高。各地工业、城市生态用水明显加大,城市、工业发展对水的依赖作用更加明显,市场化操作,兴建水库,可有效缓解用水矛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大引黄平原水库建设力度,积极引蓄黄河水,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结合前期工作情况,建设聊城市南湖水库、开发区鲁西水库,高唐县大张水库,临清市城南水库,冠县大沙河水库,莘县莘州水库、东阿县姜楼水库,阳谷县小迷阵水库,茌平县东张水库,临清市车庄沟水库。 

工程投资26.77亿元。 

4.1.3区域调水工程 

1、陶城铺引黄补水工程 

近年实施的引黄入卫工程,占用了位山灌区三干渠冬灌时间,进一步加重了位山灌区西渠系统的供水负担。同时位山灌区运用多年,泥沙处理条件越来越差,引黄入卫占用了常规清淤时间,若不得不在停水情况进行池渠清淤维修时,引黄入卫供水任务难以完成,灌区的正常灌溉亦会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聊城西部和北部的严重缺水问题及位山西渠系统的供水压力,规划兴建陶城铺引黄北调工程。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输沙渠边坡衬砌维修100米,输沙渠剩余200米的衬砌;小运河杈段扩挖整治6km及建筑物新建、改建;古运河的小运河杈至夏堂段5.3km进行扩挖整治及建筑物新建、改建。 

工程投资1.80亿元。 

2、彭楼引黄入鲁扩大工程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引用水的监控力度,并规定对引黄灌区实行计划供水、限量引水,使依靠引黄的灌区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彭楼引黄金堤北灌区入鲁流量仅为30m3/s,无法达到200万亩的设计灌溉面积。为此,建议彭楼引黄入鲁达到100m3/s的流量规模,并确保向冠县正常供水30m3/s,实现原设计彭楼灌溉面积。同时利用长顺渠、车庄沟把水送到临清。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彭楼引黄闸扩建、高堤口穿涵扩建、输水渠、输水连接渠、输水干渠扩挖治理,沿渠建筑物配套等。 

工程投资6.87亿元。 

4.1.4雨洪资源利用工程 

1、河道雨洪水资源利用 

加快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加速构建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体系。重点加强徒骇河、马颊河雨洪资源利用。建设徒骇河博平闸、潘屯橡胶坝,马颊河王铺水库、闫谭闸,临清市胡姚河、尚潘渠等治理工程,莘县建闸蓄水工程,东昌府区建闸等蓄水工程。 

工程投资3.84亿元。 

2、城市雨洪水资源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主要指收集储存屋顶、场院、道路等场所的降雨或径流的微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城市雨洪水资源利用试点工作。建设新建屋顶—渗井或人工湖系统;新建小区停车场、广场地面改为透水路面,改造原停车场、广场、人行步道10%;新建草坪不高于路面,加高10%难以改造的原高草坪围堰10—15cm,提高拦蓄能力。 

工程投资1.6亿元。 

4.1.5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 

城市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回收回用,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回用于工业、农业、景观、杂用等方面,是缓解缺水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通过河道扩挖,建设蓄水工程,经过对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景观用水。 

工程投资3.2亿元。 

4.2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 

4.2.1城市防洪工程 

1、徒骇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 

徒骇河跨山东、河南两省,山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3296km2,我市内流域面积5189.1km2,长度为169.26km,是我市主要防洪排涝河道之一。 

徒骇河现状防洪标准为 “61年雨型” ,除涝标准为 “64年雨型”。依据《山东省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中的洪水复核,由于我市位于徒骇河上游,其“61年雨型”防洪标准相当于20~30年一遇。根据国家制定的《防洪标准》(GB50201-94),聊城市城市防洪标准应不低于50年一遇。现状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聊城市城市防洪要求,防洪标准亟待提高。亟须实施徒骇河聊城城区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工程建设内容为:1.对徒骇河聊城城区南环路桥至陶桥闸段进行河道扩挖、堤防整治、建筑物配套,对三处险工进行整治;2.对南环路南沟进行整治,连通徒骇河与四新河,将徒骇河非汛期上游污水导流至徒骇河聊城城区段下游;3.建筑昌南橡胶坝、博平闸等蓄水工程及管理设施; 

工程总投资5.39亿元。 

4.2.2河道治理 

规划实施马颊河、徒骇河、金堤河二期河道治理;完成徒骇河、马颊河重点支流治理。 

1、金堤河二期治理工程 

金堤河近期干流治理工程的实施,在减轻金堤河上中游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上游来水更加畅通,中下游仍存在洪涝水出路不畅,涝灾严重,堤防建设欠账较多、干流桥梁涵闸损坏严重及工程管理设施和经费不落实等亟需解决的问题。由黄委会组织,豫鲁两省参加编制的《金堤河干流二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水利部部长办公会研究通过,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聊城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桥梁23座,扩建、重建涵闸15座;北金堤堤顶硬化27.6公里,南小堤堤顶硬化40.6公里;北金堤防渗加固3.01公里;南小堤堤防补残17.9公里。聊城段工程静态投资1.21亿元。 

2、徒骇河干流治理工程 

徒骇河总流域面积13902km2,我市内流域面积5189.1km2,长度为169.26km,是我市主要防洪排涝河道之一。 

按《防洪标准》规定,徒骇河设计防洪标准应为50年一遇,徒骇河原设计标准为“64年雨型”排涝、“61年雨型”防洪,相当于 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道防洪标准亟待提高。徒骇河上游文明寨至滑营段作为河南、山东两省边界河道,淤积严重,支流入口缺少控制性建筑物,影响了流域内的田间排水,特别当遭遇洪水时,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河道配套建筑物工程老化、退化严重,现有水文观测系统老化损坏严重,测报精度低、无保障,河道整体防洪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扩挖河槽使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堤防按原设计断面进行复堤、维修加固险工险段;并对92.35公里右堤防汛道路进行硬化,相应堤防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新建北田、侯桥节制闸、重建刘桥节制闸、维修橡胶坝、远庙等7座拦河闸,并实现拦河闸自动化控制和管理设施配套;周公河等5处支流入口设置防洪闸;新建、重建、改建或维修加固损坏严重的排水涵闸102座、生产桥 67座; 

3、马颊河干流治理工程 

马颊河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总流域面积8300.4km2,我市内流域面积2870.8km2,长度为123.24km,是我市主要防洪排涝河道之一。 

根据保护区范围、保护对象及保护区经济发展状况,按《防洪标准》规定,马颊河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马颊河原设计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要求,特别是马颊河中上游设计标准更低,连2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都达不到。而且马颊河自上世纪60、70年代扩大治理以来已运行近40年,未曾进行过大的治理,存在河道淤积严重、支流入口无控制物、建筑物老化、退化严重等问题,现状防洪工程不能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虽然2008年上半年对冠堂渠~松树李桥段15.46公里按照原设计断面的65~70%进行河道清淤治理,但是其余河段排水能力仍然很低。当遭遇大洪水时,将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流域内曾多次暴雨成灾,内涝灾害日益加剧,现状防洪工程不能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河道治理势在必行。 

建设内容包括:扩挖河槽使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堤防按原设计断面进行复堤、维修加固险工险段;并对83.81公里右堤防汛道路进行硬化,相应堤防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新建闫谭节制闸、重建王铺节制闸、维修张洼、皮庄等3座拦河闸,并实现拦河闸自动化控制和管理设施配套;鸿雁渠等7处支流入口设置防洪闸;新建、重建、改建或维修加固损坏严重的排水涵闸76座、生产桥 42座。 

4、重点支流治理工程。 

按照修订后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选择原则,以洪涝灾害易发区为重点区域,以保护人口集中的城镇、乡村密集区域以及有集中连片农田的河段为近期治理重点,选定 “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中心河、裕民渠、唐公沟,赵牛新河,四新河,赵王河东昌府区段、赵王河阳谷段,新金线河莘县段、阳谷段,裕民渠二期,七里河茌平段、高唐段,周公河,沙河沟,青年河,茌中河,车庄沟治理;并力争完成聊城市德王东支治理工程,聊城市鸿雁渠治理工程,高唐县友谊沟治理工程,冠县三干渠治理工程,东阿县巴公河治理工程,冠县长顺渠治理工程,临清市长顺渠治理工程,茌平县官氏河治理工程,高唐县官氏河治理工程,临清市德王河治理工程,莘县观城河治理工程,莘县莘范河治理工程,高唐县辛浦沟治理工程。 

4.2.3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徒骇河刘桥闸、王堤口闸、陶桥闸、杨庄闸,马颊河王铺闸、薛王刘闸、李奇闸、马村闸、甘寨闸建于20世纪70年代,均为病险水闸,其中徒骇河刘桥闸、王堤口闸、马颊河王铺闸三座拦河闸已进行病险水闸鉴定,鉴定等级为3类病险水闸。各闸均存在钢闸门锈蚀严重,闸墩有不均匀沉陷、砼剥蚀严重,机架桥板老化,启闭设施老化严重,下游护砌损坏,砼铺盖裂缝等问题,需采取更换钢闸门;更换启闭机;新建机房;翻修下游护坡等铺盖灌浆处理等措施进行除险加固。 

4.2.4蓄滞洪区安全       

按照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和“保安全、保稳定、转移快”的思路,进一步加强蓄滞洪区建设,重点安排围堤、隔堤、进退洪设施等防洪蓄工程建设,统筹考虑安全建设和区内群众搬迁。 

1、北金堤安全设施建设 

阳谷县刘垓以下至张庄闸约20km的金堤河干流河道主槽紧靠北金堤,该段堤防位于金堤河末端深水 区,由于金堤河洪涝水的风浪浸蚀,造成严重的堤坡残缺坍塌,同时,该堤段内多处临河侧堤脚高于背河侧堤脚,堤身浸润线逸出点较高,堤身、堤基渗水严重,易产生渗透破坏。特别是金堤河干流近期(一期)治理后,干流洪涝水汇流加快,而由于受黄河水顶托影响退水入黄不畅,金堤河下游水位抬高,偎堤水深加大,滞留时间加长,从而严重危及北金堤的安全。因此,对该段北金堤刘垓以下至张庄闸长19.935km需要进行除险加固,并建设撤退桥梁4座,撤退道路及村台建设等。 

2、库区移民后扶工程 

为改善移民的生产条件,计划对移民安置区的水利设施改造、配套,主要项目为扬水站维修、配套,新打机井及配套,渠道清淤、衬砌,生产桥建设等。其中,灌溉渠道清淤治理13.08公里,∪型渠衬砌2.94公里,PVC低压管道铺设1.8公里,新打机井172眼、配套抽水机械104台套、购置低压电缆线2200米,扬水站改造1处、维修2处,生产路修筑2.6公里,生产桥建设6座、维修1座,新建穿涵2处。 

4.2.5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及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机井、塘坝小水源工程,引提水和调水工程,流动抗旱设备等,加强对已建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改造,降低严重干旱时农业生产损失。 

建设一批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加强水系管网联调联配,对供水目标实现多目标供水,解决供水水源单一、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能力,保障城市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减轻工业生产损失。工程规模原则上按日供水能力不低于日正常供水能力的20%~30%,供水持续时间按最不利干旱持续时段考虑,确保城镇居民生活、重点部门和企业的基本用水要求。 

加强农村饮水后备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机井,提高应对突发性水事件能力,确保饮水安全。 

4.3加快构建现代新型的民生水利工程体系 

4.3.1农村饮水工程 

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集中供水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供水应急保障机制。 

近年来,聊城市将农村饮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点,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自200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农村饮水解困三年攻坚计划、三年的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2008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三批扩大内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共兴建供水工程506处,使5037个村,378.9万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 

全市农村自来水工程均提取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最不利点的自由水头不低于5米,单村供水工程最不利点自由水头不低于4米。全市506处工程的供水水量均能满足当地生活和生产用水,水费收取标准在每立方米1.2-1.8元左右。 

目前全省自来水普及率已近90%,我市自来水普及率仅为85.7%,还有102.5万人没有用上自来水。同时,我市2004年以前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涉及人口126万人),由于当时受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工程建设标准低,规模小,效益差,迫切需要进行改造,否则将引起饮水返困;由于近年来天气持续干旱,地下水严重超采,漏斗区面积日益扩大,地下水提取困难;工业急剧发展,地下水、地表水污染严重;再加上历史原因和饮水返困等因素;2005-2007年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工程供水能力薄弱,部分工程没有备用水源和备用设备,一旦水源井和设备出现故障,只能停水,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4.3.2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1、位山灌区 

1998年开始国家对位山灌区连续实施了11期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干渠基本上配套完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渠的输水、输沙能力,灌区环境、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是灌区分干渠、支渠配套程度差,影响了灌区效益正常发挥。为了提高整个灌区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合理分散沉沙,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灌区的均衡受益,完善灌区工程建设,亟须对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其中2015年前完成37条干、支渠衬砌378.1公里、配套建筑物870座、发展田间节水灌溉11万亩、管理工程及信息化建设等。2、彭楼灌区 

彭楼引黄入鲁灌区自2001年建成通水以来,缓解了莘县西部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进行了两期节水改造项目,但目前灌区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渠系水利用率低、管理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灌区效益的发挥。为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亟须对彭楼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11~2015年灌区:完成11条输水干、支渠衬砌、清淤225.89公里,配套建筑物193座,管理道路87.86公里,管理工程及信息化建设等。 

3、陶城铺灌区 

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陶城铺灌区实施了6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投资68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60万元,地方配套4280万元,骨干渠道衬砌37.57公里。输水干渠大部分实现了配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渠的输水、输沙能力,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015年前完成对干支渠衬砌74.06公里,配套建筑物86座,管理工程及信息化建设等。 

4、郭口灌区 

自2003年以来,郭口灌区实施了5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41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00万元,地方投资2476万元。工程的实施改善渠道输水挟沙条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效益显著。但是,灌区现有骨干工程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灌区仍需进一步配套建设。2015年前完成干、支渠衬砌91.95公里,配套建筑物314座,管理工程及信息化建设等。 

5、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为加强中型灌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完成莘县仲子庙灌区渠道衬砌67.69公里及配套渠系建筑物;冠县班庄灌区,渠道衬砌11.5公里及配套渠系建筑物;临清市王庄灌区,渠道衬砌33.6公里及配套渠系建筑物。 

4.3.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聊城市8个县(市、区)全部入选《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占全省的11%,是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市、区)的地市全部入选的城市。但是,目前只有东阿、高唐、冠县、阳谷被列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 

为全面提升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农田水利灌排工程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特别是今年特大暴雨充分暴露出田间排水工程滞后,我市农田除涝能力差。计划对易发生内涝区域的田间排水工程进行治理。恳请领导照顾我市粮食主产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将聊城市8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范围。 

4.3.4小型水源工程 

(1)机井建设 

规划建设一批新机井、塘坝等小水源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黄上游区按每70亩地1眼井,引黄下游限制开采区按每100亩地1眼井布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在搞好现有机井配套挖潜的基础上,每年更新5000眼,修复旧井6000眼,使井灌覆盖全市。同时,加强机井管理,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黄灌区上游多用井,以节约黄水远送扩浇。 

(2)塘坝建设 

兴建蓄水坑塘的目的,在于调蓄降雨地表径流和引河水源。坑塘的利用要以蓄水和发展水产为目的,汛期利用坑塘调蓄,降低涝灾,旱季作为补充水源,同时发展种植和养殖,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群众生活。计划建设农村蓄水塘坝280个。 

4.3.5泵站更新改造 

加大建设力度,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大型灌排泵站的东昌府区和冠县更新改造。加快前期工作,力争实施临清市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4.4加快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工程体系 

4.4.1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推进灌区未级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全市2015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25万亩,大田喷灌0.2万亩,微灌0.3万亩,渠道衬砌19.5万亩。 

4.4.2工业、城市节水 

大力推广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分质供水,推进各类企业实施节水技术升级改造;积极开展节水型社区、机关、学校、家庭等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应用各类节水器具。 

4.4.3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做好聊城市东阿水源地、临清市水源地保护工程。 

4.5加快构建和谐文明的水系修复工程体系 

4.5.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按照治一片、保一片、成一片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重点治理黄河故道,引黄灌区输沉沙区的水土流失。 

1、引黄灌区输沉沙地区治理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目前已形成高出地面7m以上的沙质高地进行治理,治理内容主要有灌区沉沙高地开发建设和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 

2、小流域及黄河故道风沙区治理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我市尚未治理的黄河故道和小流域水土进行治理。治理风沙区面积500km2 。 

4.5.2生态水系建设 

1、徒骇河聊城市东昌府区、莘县段水生态修复工程。 

对徒骇河上游污染采取工程措施,以达到水清、小气候为人居舒适、中水回用的目的。 

2、马颊河风景区水生态修复工程。 

内容主要是对放马场水库、天沐温泉、王铺渡槽区域进行综合整治。解决天沐温泉污染问题;结合风景区特色,提出有偿供水良性循环的方案;解决电厂水库次生盐碱问题。 

3、四新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对四新河沿线进行植被绿化,堤坊加固工程,生态护坡护岸。 

在既能保证河道水利防洪安全需求的同时又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金堤河导流工程在河道的两岸10m内种植绿化植物,设置绿化带,这样既能保证当地的生态平衡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安全,防止水土流失。 

4、谭庄水库风景区建设。 

主要是对谭庄水库区域生态景观进行综合治理。同时,依托现有生态环境,进行旅游休闲综合开发,尽可能扩大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县城的轮廓,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对于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沿小流域内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这不仅使水利工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产生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的综合开发效益。 

4.5.3地下水保护工程建设 

依据《山东省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控制和管理,开展重点水域水质监测,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及谭庄水库、东昌湖等重点水域保护力度。对聊城市莘县、冠县、临清市西部地下水漏斗区,采取限制开采地下水、回灌等措施,改善区域地下水环境。 

4.6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4.6.1水利信息化设施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全面覆盖,传输快捷、运转高效”的原则,打造覆盖各级水利部门、各水利工程的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构建市、县两级的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水利信息化公用平台、统一的水利电子地图以及水利门户网站集群。开展水资源管理、水文管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土保持管理、农村水利管理、水库移民管理、水网工程运行管理以及水利电子政务等八大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着力构建覆盖的水资源监测、水灾害防御指挥决策和水工程运行管理调度信息化支持系统。 

4.6.2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完善的水资源监测工程体系。建设全市县界断面和水库、湖泊、灌区地表水监测工程,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功能区控制断面水质监测工程,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模以上取水户在线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有水文站网,构建完整的水质水量监测网络。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完善200km2以上河流雨水情监测站网。 

加快水文站网升级改造。开展城市水文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水环境监测中心升级改造,加强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有水文站网监测能力。加强墒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文巡测基地和应急机动监测设施建设,提升水文应急监测能力。 

4.6.3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 

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险和抗旱服务设施建设与设备配置。建立应对突性性水污染、自然灾害的应急水源及水源调配设施,建立地下水压采地区机井封存应急备用体系。 

4.6.4水行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政执法、安全监督等基础设施管理建设,配置必须的执法与监督管理设备和手段,提高执法和管理能力。 

4.6.5水利单位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基础水利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与管理条件,提升管理水平。 

5水利管理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5.1着力加强五大管理 

5.1.1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覆盖各流域和市、县二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体系。 

严格取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省政府批复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加快制定跨县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在确保地下水采补平衡前提下,统筹各县(市、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核定下达各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市、县二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论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切实做到“取水必须许可、用水必须收费、取水必须计量、违法取水必须受到处罚”。探索建立水权转让制度,研究水权转让形成机制,在水量分配方案基础上,鼓励地区间开展水量交易。 

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制订发布《重点工业行业产品用水定额标准》和《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等地方标准。制定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的节水标准,推动节水产品认证,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志管理。建立区域及行业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大户的监督管理。完善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强化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相结合的用水管理。 

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重点分解提出各地区、各河段的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水功能区达标管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划定地下水功能区,核定各地区的开采量控制指标。抓紧制定南水北调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方案。探索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 

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限停并转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节约用水,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布局。 

5.1.2加强防洪减灾应急管理 

开展洪旱灾害风险管理,编制市内主要河流湖泊、重点大中型水库、重点城市以及国家级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图,推动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确定风险区发展功能定位,相应科学防灾减灾,实施有效管理,减少洪水风险。建立洪水超限、干旱等级和水利工程出险应急响应三项机制,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建立蓄滞洪区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洪水保险制度。 

强化预警、预案管理。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做好市内重点河流、水库洪水防御和调度方案的编制和修订,推进抗旱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编制工作,完善应急人饮解困方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完善抗旱管理制度,提高抗旱应急管理能力。编制实施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加强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加强防汛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水旱灾害损失评价体系。以城市、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和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完善群众转移安置应急机制。 

5.1.3加强河湖管理 

建立完善河湖及水域岸线利用、管理和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河道分级管理制度,明晰河道管理事权。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河湖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涉河涉湖建设项目管理。加强取、排水口管理,加强重要河流湖泊,建立完善水库库区管理制度。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加强蓄滞洪区管理,落实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规程。 

5.1.4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加强预防监督,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河道源头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强化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加强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 

5.1.5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四制”管理。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快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招投标行为。完善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加大水利项目审计、稽查和专项检查力度,抓好水利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调度规程,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强化水利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健全落实水利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组织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评价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水利行业安全发展。 

5.2加快推进六类改革 

5.2.1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域防洪、供水、排水、节水及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体制,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调度,从根本上改变部门分割、多龙管水的局面,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5.2.2深化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规划、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技术服务”的新型农村水利建设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宣传发动,完善建设规划,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实现规模开发、系统治理。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涉农资金,按比例提取土地出让收入和耕地占用税收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大民办公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水利的积极性,促成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大干。完善“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开展联户建设、集体建设和村乡合作建设,有效解决一家一户、一村一乡难以独立实施的工程。加强技术服务,确保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基层水利合作组织,鼓励用水户通过合作组织对工程维护、用水管理、水费收缴等进行自主管理,逐步建立国有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 

5.2.3深化水价改革 

按照国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逐步推进水价改革,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水价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化水价、公平负担”的原则,逐步提高水利工程城市供水和工业供水水价,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探索建立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和工业用水综合水价,将远距离调水产生的水价分摊到其它水源,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南水北调水费足额征收到位。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用水定额补偿机制,由政府承担成本费用,把水费确立在回收经营和维护水平上,逐步推行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建立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居民生活用水要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中水水价,促进污水处理和废污水处理回用。鼓励使用再生水。 

5.2.4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管理科学、充满活力、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公益性水利工程实行事业体制,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落实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两项经费”,落实水管单位职工社保政策。经营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加强调配水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研究。着眼于水资源公益性与非公益性兼具的特点,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各方参与、建管一体”的调配水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的要求,探索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政府负责用水指标和水费的监督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调水计划,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工程的调度管理。 

进一步完善移民管理体制,建立覆盖移民区的移民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探索建立对南水北调等大型调水工程和黄河滩区、蓄滞洪区移民后期扶持机制。制定出台各地对水利移民后期扶持优惠政策,在水、电、路、教育、医疗、培训、农业生产等方面给予支持。 

5.2.5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建立蓄滞洪区限制开发的补偿政策,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区域协作机制、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方式及相关协商机制。完善和落实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等涉水经济活动征收水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对已破坏的河湖生态系统及地下水的治理修复。 

5.2.6完善水生态预警管理机制 

实行地下水位、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预警管理,分别划定不同级别的警戒线,制定和完善预警管理办法,有效保护水资源。制定水系治理标准,实行统筹规划,保障和促进水系生态治理。 

5.3切实强化三项行业建设 

5.3.1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组织建设,制定加强基层水利的相关政策意见,明确乡镇水利建设、管理、服务职能。落实水利管理服务机构队伍和经费保障,加强基层单位管理设施建设和逐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改善基层水利工作条件。加强基层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二级专业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完善专业防汛抗旱队伍、民防队伍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四位一体的防汛抗旱减灾机制。 

5.3.2大力实施人才强水战略 

近几年,我市水利人才资源的实力持续增长,素质明显提高,为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重视的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人才资源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的智力与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普遍短缺;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种人才现状远不能满足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已成为我市整体水利科技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人才战略,把人才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聊城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水利人才总量不断提高,结构更加优化,分布更趋合理;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水利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水利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知识水平等全面提升,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健全;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等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党组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总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环境更加优化,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聊城水利现代化事业中来,为全市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领导(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5.3.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走“工程带科研、科研促水利,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深入开展水利基础科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厅属科研单位和院校人才技术优势,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设水利综合试验基地。加强防汛抗旱减灾、水沙运移、水资源管理、城乡供水、重点工程建设、水文监测、节水灌溉、水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的科研攻关。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智力、技术、设备和项目,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速对传统水利技术装备、管理手段的改造升级。突出抓好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水利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为依托,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重点在农业节水、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领域,建设市、县科技示范基地,推动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加大对水利科技工作的投入,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水利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水利科技投入格局。 

6保障措施 

6.1坚持政府主导,落实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主要水利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开展水利规划编制,部署落实各项规划任务。积极协调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水利建设用地需求,协调解决土地、林地等征迁手续办理,加强水利施工环境维护,组织搞好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征迁工作。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实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问责制,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依法落实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职责,健全部门协商机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逐级落实责任。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约束性指标,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国家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约束性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6.2构建完善的规划体系,科学指导水利建设与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方略,坚持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相配套、编制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事关民生的水利专项规划,开展水资源利用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规划编制,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层级配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做好水利规划与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强化水利规划法律地位,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强化水利发展规划的调控与约束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避免在缺水地区上马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合理控制经济规模,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更新规划理念,深入开展重大课题调查研究。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成立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实施方案,搞好试点和培训工作,及时足额落实经费,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确保2012年全面完成我市水利普查工作。 

6.3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推进规划实施 

紧密把握国家和市投资动向,围绕“一扩三保”,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加快推进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大水利项目储备。重点加强防洪骨干工程、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民生水利项目储备。严格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坚持科学决策,加强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建立前期工作资金保障机制,逐步推进设计招投标,建立严格的设计单位资准入制度和审查审批终身负责制。加强对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项目后评估机制。 

6.4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保障水利投资需求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要求,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水利的财力投入力度,在现有基础上稳定和逐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水利投资的比重。新辟财政专项资金渠道,加大对水闸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生态水系建设、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等水利项目的支持力度,并逐步扩大投资规模。大幅度提高河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平原水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已有财政专项补助比例。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强化水利规费征收,力争南水北调基金、河道维护费、水保“两费”、水工程占用恢复费依法足额征收到位,确保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扩大水利投融资渠道。通过置换水工程产权、确权水土资源开发等吸纳社会投资。积极利用各类贷款,进一步扩大水利投资规模。 

6.5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水事秩序 

建立健全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实施细则,制定出台聊城市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修订)、水资源管理及南水北调等供水工程管理相关法规,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等方面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水行政执法体系,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保障,完善执法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水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水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建立依法治水管水的社会联动机制、系统协调机制和专业执法机制,推广建立水务警务区和水利治安办公室,增强水政执法效能。继续开展水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水利政务公开,营造依法治水、管水的有利环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 

6.6推进公众参与,形成治水合力 

水利规划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和参与。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认同程度,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形成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的良好氛围,提升全社会维护水利工程建设大局的意识,增强维护良好社会水事秩序的责任,推动全社会治水兴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完善规划内容,充分反映公众的意愿,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等突发性水事件社会预警和应急制度,建立信息及时发布和情况通报制度,明确各类预案的群众响应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水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